首 页  /    主 页   / 中国传承文化/中国儒学文化

 

中庸之道 处世哲学

 

    《中庸》处世,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思想,给中国人的思想影响很深。

     中庸思想与中国道教思想是密不可分的。孔子解释《易经》的书,《易传》:太级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演万物所以,中庸思想与道家思想融合,形成了【中庸之道】。历史上非常适合中国人的思想需求。

一、“中庸”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地位

 

中庸思想几千年来,奉为中国的处世哲学,为官之道,为政(统治)法宝。在中国人们的思想中有着很大的约束力。

1.       统治的法宝

2.       达官的要数

3.       修行的秘诀

 

(一)   中国中庸思想的产生

子曰: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

子曰:“中庸其至矣乎!民鲜能久矣!”?

子曰:“天下国家可均也,爵禄可辞也,白刃可蹈也,中庸不可能也。”

子曰:君子依乎中庸,遁世不见知而不悔,唯圣者能之。

 

(二)   中庸之道的建立

《中庸》旧说《中庸》是子思所作。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,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。       
子程子曰,「不偏之谓中;不易之谓庸。」中者,天下之正道。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,子思恐其久而差也,故笔之於书,以授孟子。其书始言一理;中散为万事;末复合为一理。放之,则弭六合;卷之,则退藏於密。其味无穷。皆实学也。善读者,玩索而有得焉,则终身用之,有不能尽者矣。 

 

(三)   中庸之道发展过程

北宋程颢、程颐极力尊崇《中庸》。南宋朱熹又作《中庸集注》,并把《中庸》和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并列称为四书。宋、元以后,《中庸》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,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

【中庸人文主义】

中庸思想的人文作用

顺天理,行人道、明人德,素位修身,构成了中庸的人文主义。

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,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;温故而知新,敦厚以崇礼。

君臣也,父子也,夫妇也,昆弟也,朋友之交也,五者天下之达道也。

知,仁,勇,三者天下之达德也。

信乎朋友有道;顺乎亲有道;诚身有道。

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

鬼神之为德,其盛矣乎!

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。

大德者必受命。

性之德也,合外内之道也,故时措之宜也。

非礼不动。

温故而知新,敦厚以崇礼。

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仁者人也。

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。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?

二、“中庸”解释

 

(一)中

事物的普遍现象,适合一切运动规律,凡事都有一个中心。

(二)庸

围绕中心运作,设定(设计)制度(有度),即工作或运动。

孔子时代:制度有形的是等级和礼仪,无形的是思想条约,如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 

三、“中庸”的第一性

 

    万事万物,为我为尊,为我为大。知我自明,得我自在。我是第一性的。

(一) “中庸”的第一性,是“为我”。

“中庸”的设计,是维护我的存在。修身养性,修道成仁;素位长生,亲近和人;明德治国、孝敬尊崇等等,都是为了人性自我的塑造。

(二)什么是我呢?

子曰: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。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古人认为“和”就是“我”,“我就是和”。我的界定意思就是和。

“中庸”的设计,为我描述了值得的理想。

1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本我

¸        性命

¸        生存

¸        自我利益

¸        自尊

¸        命运

2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缘我:缘分

   ¸        亲缘

¸        姻缘

¸        友缘

¸        思缘:思想、教育、教养

¸        情缘

3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主我:神与道(志向、信仰、归宿)

(三)“中庸”以我为中心

“中庸”的设计,以和愈我,致中和”以我为中心,代表了人的根本利益(价值利益)。所以,得到了人们的理解,深受大家的尊崇。

1.       以我为中心,为我所用(庸),为我所做,我(的存在)是第一性的,我的作用(因为作用可大可小)是第二的。学中庸立自我。若没有自我,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即都不存在了。

2.       以国家为中心,为国家所用(庸),为国家所做,国家(的存在)是第一性的,对国家的作用(因为作用可大可小)是第二的。学中庸立国度。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,若没有国家,我们怎能够生存,活着还有什么意义。

3.       以爱为中心,为爱所用(庸),为爱所做,爱(的存在)是第一性的,爱的作用(因为作用可大可小)是第二的。学中庸取之爱。如果失去了爱,地球将是天崩地陷。人若没有爱,将是一个可怜虫,活着还有什么意义。

4.       事业可以成为为中心,家庭也有个中心,团体、单位都有一个中心,宗教、帮派都有一个中心。

四、“中庸之道”处世

 

是多中心之治,庸之以道。

 

(一)中庸之道

 

1.     天道、人道、世道,是自然形成的,不可逆的运动规律。

u       可见的:黄道

u       可知的:人的生命28规律

u       可想的:人类的进化运程

u       不可见的:一些周期性的表现、定数

u       不可知的:地球与其它星体运动奥秘

u       不可想的:奇怪的让人难以想象。如近海啸、地震怎是发生在非常贫穷落后地区。

2. 社会“中庸”的多元化(多中心)存在形式。

3. 学问的多中心论。

4. 多中心以庸“和”治。

u  中华人民共和国

u 和谐(胡锦涛)

u       和尚(众僧人)

u      庸,也可以理解为“和”。

u      国际互联网就是大道中庸。

 

(二)中庸处世的原则

 

1.寻求共和

 

① 共识与方便

共识(理解万岁)与方便(共同的利益、为利所图)

u    议事(民主集中制)独断专行

u     共处(和平共处、责任分担)团队、集体

u     诚信(互利)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、与人方便于己方便、谦虚和善。几己所不施, 勿施于人

 

   融合与舍得

u       大道中庸,无形的可以是:融合(容纳、接受、吸收)、政治、教育。

u        宽容(恕)

u       忍让(克制)

u        素命反省(自知之明、能力)

 

2.平衡驾驭

¸      居位权重(主人姿态)

¸      司法行律(庸就是“律”)

u     大道中庸,有形的可以是:联合、合作法制条约,规范制度,管理程序等。

目的方向、中道行驶、保(障)守(护住,保全自我不败之地)、时间速度、稳

 

五、“中庸”为人

 

(一)人生四愿与四为

四愿:情、名、利、生

四为:家庭、社会、事业、缘分

 

        (二)建立中庸理性(思想、理论)

中庸之道支持理论

中之行,行之以道。

庸之修,修之以理。

 

1.     人伦道理:

 

u     性命之根本(男女)

u     生死轮回

u     因果报应

 

2.       天伦之道:

 

u     阴阳学说、对立统一规律、

u     循序渐进、

u     同步运动:各行其道、

²      进与退

²      生与死新生与灭亡

²      利益

²      物极必返

²      上与下、过去与未来

²      两面派、中间分子

 

(三)中庸必修

性命双修——修道:做一位有道有德之人。

 

1.     修身成德

 

功德加身:不畏艰苦,磨难德行,做积德行善事,为社会做:敬业爱岗,献身事业,有奉献精神,进社会义务。储备能量。

 

子曰: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;思修身,不可以不事亲;思事亲,不可以不知人;思知人,不可以不知天。”

子曰:则知所以修身;知所以修身,则知所以治人;知所以治人,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。修身则道立,尊贤则不惑,

子曰:所以修身也;去谗远色,贱货而贵德,

 

2.     养性成仁

 

子曰: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

子曰:故为政在人。取人以身。修身以道。修道以仁(仁者、人性之所在)。

u       修功夫:学技术,练本事

u       修法:能力水平

 

3.     必修成语

 

¸        与人方便于己方便。

¸        几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¸        自渡渡人。

¸        自医益人,医人医国。

¸        人爱自爱

¸        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

¸        人要有自知之名。

¸        不怨天尤人。

¸        正己而不求於人。

¸        行远必自迩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

¸        物不有己,成造负天。

¸        信乎朋友有道。顺乎亲有道。

¸        尽心成仁,尽责成性、尽力成道

 


首 页联系我们

  北京东达向来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/京ICP备13041143号-2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224号/版权所有 /本网所有资讯内容、广告信息,未经书面同意,不得转载。
联系电话:68321680/17800865355// 邮箱:13439406123@163.com/
技术支持:https://wanwang.aliyun.com